知识经济呼唤着素质教育,呼唤着创新教育。当今世界以把有没有创造能力作为衡量人才的一个重要的标准。
然而,值得注意的是,目前在学生中表现有创新能力的常常是少数,多数人习惯于单纯地吸收、记忆、理解教材所规定的知识。这种现象,并不是天赋素质的差异所决定的,而是长期以来所受的教育以及生活环境影响的结果。正是那些枯燥乏味的教学内容、千篇一律的教学模式、简单刻板的学习要求,压制了学生的创造欲望。相反地,现代科学实验证明:人的创造能力可由训练而获得提高,一个智力平常的人可以通过正确的引导和激励,增强创新意识,提高创新能力,从而在学习上、事业上取得飞速的进步。另外,高考是选拔性考试,注重考生的能力。因此,在中学化学教学中必须重视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以化学实验为基础是化学教学的最基本特征,必须重视化学实验教学和对传统的实验教学进行改革。以下是我的几点体会:
一、改进演示实验,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在化学的学习过程中,知识与技能的迁移并不是简单的将已有的知识、经验“移位”或机械模仿,而是需要在面临新的问题情境时,能迅速找出新旧知识之间的共同要素,确定所需解决的问题可否归属于已有的某类知识或是它的延伸、扩展。
实验操作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重要环节。在实验教学中教师要指导学生认真理解实验操作的每一个步骤和方法,而不是照方抓药,应该严格按照实验操作规程,对异常、不明显或结论错误的实验现象及时分析,找到问题的原因。
例如:制备氢氧化亚铁的实验的改进
首先,变老师演示为学生分组并进实验,让学生自己做。学生不假思索就按照常规方法操作,结果,几乎看不到白色的沉淀,而是先看到灰绿色沉淀,慢慢变成红褐色沉淀。
这时,及时提出问题:“为什么看不到Fe(OH)2的白色沉淀呢?”学生得出,Fe(OH)2很容易被氧化。此时,老师应趁热打铁,进一步引导。因此,在操作过程中要尽可能避免带入氧气,NaOH溶液不是按照常规方法那样滴入,而应将滴管深入液面以下。重做实验,白色沉淀仍然不太明显。
再次引导学生讨论:“Fe(OH)2被O2氧化,氧从何来?如何进一步改进实验?”通过分析:“首先是溶液中溶解了氧气,只有减小溶液中O2的含量,才有可能制得白色的;其次就是要隔绝溶液于空气的接触,以免刚生成的Fe(OH)2沉淀又被新溶进溶液的O2所氧化;再次是尽可能减小中间过程,这样有利于减小反应物与空气的接触,达到充分减小溶液中O2含量的目的。
经过探讨,同学们兴趣高涨,有不达目的死不罢休的感觉。此时,老师稍加点拨:“如何获得新制的氢氧化钠(取氢氧化钠固体新配、钠和水反应制取)和亚铁盐(铁粉和盐酸反应制取、取氯化亚铁溶解)?实验室如何保存容易被氧化的药品呢?”同学们恍然大悟,立即想到活泼金属钠、钾等容易被氧化的药品的保存是用油封的原理。设计了比较有代表的、新颖的改进方法:①隔绝空气的复分解反应法;②还原性气氛中复分解反应法;③隔绝空气电解法。
毫无疑问,只要在教学中经常进行这种具有启发性问题的研讨,对化学实验进行一些改进,就可以引导学生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做到善于观察、探索、思考和推理,即学到必要和扎实的知识,又不墨守成规。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二、引导学生实验探究,培养学生创新精神
一个人的创造性思维的成果,无一是在对所研究的问题产生浓厚兴趣并锲而不舍地探究的情况下取得的。实验探究是一种探究性活动,因此,在实验教学过程中,还要注意培养学生创造的自信心,激发他们创新的热情,优化创新品质。
例如:过氧化钠和水的反应的探究
在Na2O2和H2O反应中,反应结束后,滴入酚酞试液,发现溶液变红,但振荡后迅速消失。利用实验现象展开这个问题:溶液变红说明有NaOH生成,但使溶液褪色的物质是什么呢?引导学生讨论,提出多种猜测和实验探究:
1、Na2O2起漂白作用:在过量水存在的情况下,Na2O2已不存在;
2、NaOH的作用:通过实验探究,往浓NaOH溶液中加入酚酞试液,确实能褪色,但随着水的加入,红色又重新出现;
3、O2起漂白作用:把O2通到品红溶液中,品红溶液不退色,说明氧气无漂白性;
在学生的思维处于“山重水复疑无路”时,老师适时的点拨:可能的生产物、反应物都被考虑并被一一否定之后,有没有可能是一种中间物质在起作用?从Na2O2和组成来看,Na2O2由钠离子和过氧根离子构成,水由氢氧根离子和氢离子构成。学生的思维火花被电燃,那么应是在起漂白作用!把H2O2加入品红中,红色褪去,“那么在Na2O2和H2O反应后溶液里存在H2O2,”学生大胆提出猜测。往Na2O2和H2O反应后溶液里加入MnO2,迅速用带火星的木条检验,木条复燃。结合实验探究,Na2O2和H2O反应里发生的化学反应:
2Na2O2+2H2O=4NaOH+O2↑,
Na2O2+2H2O=2NaOH+H2O2
这样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从提出问题开始,到解决问题为止,学生始终处于不断思考、积极探究的学习情境之中。实验的成功,结论的得出,使他们能初步尝到实验探究的乐趣,激发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三、引导学生设计实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实验设计是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的途径之一。在化学实验设计中,学生不仅要灵活地、创造性地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和相关学科的知识和技能,而且还要符合实验设计的科学性、可行性、安全性和简约性等原则,以及实验方案的优选标准。对于同一个实验,每个学生所设计的实验方案也不尽相同,新颖、独特的实验方案,体现了学生思维的创造性,学生的创新能力也得到了培养。
例如、验证碳和浓硫酸反应产物的实验设计
让学生设计实验检验碳和浓硫酸反应的产物为CO2、SO2、H2O。这个问题对于学生来说并不困难,知道用澄清石灰水检验CO2;用品红溶液检验SO2;用无水硫酸铜检验H2O;但具体操作起来问题就很多了。如有些学生现检验CO2、SO2。后检验H2O;有些学生先检验CO2和H2O,后检验;还有些学生尽管知道先检验H2O、再检验SO2,最后检验CO2。但不知道在检验CO2之前要除去SO2,还有些学生虽然知道在检验CO2之前要除去SO2,但使用的是碳酸氢钠溶液。根据学生出现的问题,教师引导学生讨论为什么要这样做,而不能那样做的原因。
再如:有一个碳酸钙样品中含有SiO2,设计实验测定碳酸钙的纯度。
学生通过充分的讨论,提出了几种方案:
1、称取样品mg,加入过量的盐酸,收集并测定CO2的体积;
2、称取样品mg,加入过量的Cmol/L盐酸Vml溶解样品,取溶解样品后的溶液10ml,用C,mol/L NaOH溶液进行滴定;
称取样品mg,高温煅烧至质量不再改变,在干燥器中冷却称量,质量为m1g
3、称取样品mg,加入过量的盐酸溶解,过滤,在滤液中加入过量的Na2CO3溶液,再过滤,将此沉淀洗涤、干燥,称得CaCO3质量为m1g;
5、称取样品mg,加入足量的盐酸使样品中CaCO3完全溶解,过滤,将此沉淀洗涤、干燥,称得杂质质量为m1g。
在引导学生设计实验方案发散思维的同时,要同时注意引导学生对设计方案的审视,使学生在批判性思维发展中创新能力得到质的提高。如在上述实验设计中:
方案1里,收集和测定CO2的体积常用排水法,但部分CO2要溶解在水中,导致测定的体积不准。
方案3在给固体加热时,CaCO3不一定分解彻底,同时实验室酒精灯达不到10000C以上的高温,需要其它的热源才行。
方案4和方案5在原理上是可行的,但实际操作中是不可能将滤纸上粘附的固体沉淀物全部转移出来进行称量。
方案2看起来步骤较繁一点,但实验测定的精度高,所以是实际可行的最好方法。
在教学中把实验作为提出问题、探究问题的重要途径和手段,这一点,在加快教学改革,积极探索创新教育的今天,已成共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需要强调一下几点:一是要尽可能用实验展开教学过程,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实验兴趣;二是要尽可能给学生提供更多动手操作的机会,变演示实验为并进实验,变验证性实验为探索性实验,增加实验习题,让学生亲自设计实验;三是要通过设置疑难问题、讨论启发等方式,引导学生积极思维,大胆想象,使学生始终处于不断探索的情境中。坚持下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必能得到很好的发展,对待科学的创新意识和态度将会逐渐形成,创新能力也必然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