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德育天地家校一体专家在线

教育专家谈地方高等院校改革发展

浏览次数:1767   发布时间:2005-09-08
主持人:中国教育报记者 鲍道苏    
  特邀佳宾:高等教育出版社社长 刘志鹏        
        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副院长 李文长        
        全国高等学校教学研究中心副研究员 夏鲁惠    
  是关注升层次、新增学位点,还是着眼于地方经济建设需要?是重“学”轻“术”,还是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应用型人才?    
  由地方政府管理的普通院校占全国本科院校总数的90%以上。他们的走向、他们的教育教学质量,直接关系到能否为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提供充足的人才保障。今天,本报特邀三位高等教育界专家,听听他们对地方院校发展方向的见解。 
  打好地方牌    
  主持人:由地方政府主管的高等学校是我国高等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新的世纪里,面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战略目标,地方高校应如何确定自身发展目标,如何确定人才培养目标?    
  刘志鹏: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取得了跨越式发展。伴随着高等教育的发展、改革的深入,人们也在不断地探求新世纪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规律。    
  党的十六大对新世纪我国教育改革发展的基本方针与政策作了科学、全面、深刻地阐述,即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因此,地方高等教育的发展目标,就是适应并促进地方小康社会的全面建设,在人力资源开发方面发挥重要的支撑作用。同时,地方高等教育必须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战略转移,实现从学历教育到能力本位的战略转移,在教育观念和教学过程中,更加注重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就业能力、转岗能力和创业能力。    
  地方高等学校承担着为地方培养人才、科技创新、社会服务的职能。大多数地方高校的主要办学目标是为地方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需要培养大批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的高级应用型人才;为地方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推广高新实用技术,提升企业的科技含量,提高产品的市场占有率服务;成为地方各类专业技术人才继续教育、终身教育的培训基地与教育基地。因此,要更加注重那些适合本地制造业、商业、农业、林业、渔业和矿业需要的人才培养。单科性高校,如法律、医学、商业和师范院校,提供相关专业教育和技术培训。现有的职业技术学院提供诸如护理、旅游、汽车、图书馆、计算机、电子和机械等具体工作领域所需要的专业教育和技能培训。    
  李文长:党的十六大明确提出了建立和完善现代国民教育体系的历史任务,而占普通高校绝大多数的地方高校在这一体系中的科学定位与基本的发展战略就是一个影响全局的重大问题。关于地方高校发展目标和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在不同区域,对于不同类型的高校都有许多个性化的因素,不宜绝对的一概而论。但有几个决定学校建设发展的战略性问题具有普遍的意义,似乎应该作为思考的重点:其一是服务方向,即要坚持以地方或区域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为主要的服务方向,特别是要根据地方经济、产业和技术结构的特征和特殊的文化资源筹划学科建设,确定专业设置与从事课程开发。这是一所地方高校从地方筹措各种办学资源,发挥实际作用的社会实践基础;其二是能级定位,即大多数地方高校都要甘于作为国家大学系统的基础部分,明确以教学性大学为主要办学目标,以培养生产或社会活动一线的实用型人才为重点任务,有限的科学研究也必须立足于地方的特殊资源与特殊需求,或者围绕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而展开;其三是追求特色,即在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方面必须坚持有所为和有所不为,在学校发展的基本目标上不宜盲目求大求全,在人才的培养层次上不宜一味攀高。而要集中有限资源,瞄准地方的特殊需求,在人才的知识结构和能力体系的某些方面有所突破,形成特色和创造品牌。这方面实际上已经有了不少成功的经验。    
  夏鲁惠:近年来,高等学校的毕业生就业形势趋于严峻,未来几年的就业形势不容乐观。据统计,2003年高校毕业生一次性就业率虽然达到80%,但不同专业就业率差距加大。同时,人才结构问题凸显。2001年全国城镇企业高级工以上的技术工人占技术工人总数的比例仅为3.5%,上海也仅为6%~7%,而发达国家高级工占技术工人的比例一般为40%。2001年全国城镇下岗和失业人数达2000多万,对失业人员和转岗人员的再就业能力的培训严重滞后,出现了地方高等教育发展与产业结构调整相脱节。因此,我国地方高等教育的发展要满足当地社会经济进行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的需要,在人才培养目标及人才培养的数量、类型、层次以及综合素质等方面要满足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 
  走应用型路    
  主持人:如果说地方高校首先应该面向区域经济建设、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培养一线的实用型人才,那么这种实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与以往高校特别是本科院校的人才培养模式有什么异同?    
  刘志鹏:所谓人才培养,实际上是人才的培养目标、培养规格和基本培养方式,它决定着高等学校所培养人才的根本特征,集中体现了高等教育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地方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与以往本科院校的人才培养模式的异同主要从专业设置、培养目标、培养规格、培养方案、培养途径等方面进行比较。    
  我觉得,地方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最大特点应是在更能满足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上。当社会认为学校的人才培养质量(毕业生的质量,包括类型与规格,知识、能力、素质结构)不能很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需要时,学校应当以社会对本专业人才的类型、规格要求为参照基准,对专业的培养目标、培养规格进行必要的调整,进而根据培养目标与培养规格,调整专业的培养方案与培养途径,使之更好地适应社会需要,符合社会经济发展与高等教育发展的趋势。
地方高校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应该更注重区域性需求和办学形式的多样化。如近年来,一些地方高校开展了短期性、社区性的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培训工作;一些高校与当地的现代企业共同建立了研究开发机构和实践教育基地、工程培训中心;随着产业结构现代化不断向前推进,一些地方高校在资金来源、专业构成、培养目标、管理体制、学生群体构成和社会服务等方面表现出多样化的特征,建立了多样化、多层次的办学模式。因此,工业发达地区、商业发达地区、农业发达地区、社会经济不发达地区的高校结构应不同,特色专业设置应不同,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也应不同。    
  不可否认的是,大家对地方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研究还不够,一些地方高校更关注学校的升格,专科学校想升本科,本科学校想上硕士点,有了硕土点的学校想上博土点。单科学校想办成多科学校,多科学校想办成综合大学,大家都想往研究型大学的行列里挤。    
  李文长:“实用型人才”是相对于“研究型人才”,其实是现代高等教育的一个比较传统概念,当然其具体内涵是随着高等教育历史的发展而不断变化的。我们今天所说的“实用型人才”,就是熟练掌握社会生产或社会活动一线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主要从事一线生产的技术或专业人才。在社会工业化乃至信息化的过程中,这种人才需求都占有较大的比例,应该是大众化高等教育必须重视的人才培养模式,也正是这种巨大的人才需求为地方高校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与精英化高等教育或研究型大学的人才培养模式相比较,“实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主要具有以下特点:第一,是这种人才的知识结构是围绕着一线生产的实际需要加以设计的,在课程设置和教材建设等基本工作环节上,特别强调基础、成熟和实用的知识,而相对忽略对学科体系的强烈追求和对前沿性未知领域的高度关注;第二,是这种人才的能力体系也是以一线生产的实际需要为核心目标,在能力培养中特别突出对基本知识的熟练掌握和灵活应用,比较而言,对于科研开发能力就没有更高的要求;第三,“实用型人才”的培养过程更加强调与一线生产实际的结合,更加重视生产实习这个教学环节,通常将此作为学生贯通有关专业知识和集合有关专业技能的重要教学活动,而对于研究型人才培养模式中特别重视的毕业设计与学位论文,一般就不会有过高的要求。概括地说,“实用型人才”主要是应用知识而非科学发现和创造新知,社会对这种人才有着广泛的需求,这种人才同样需要经历一个复杂的培养过程,同样也能反映一所学校的办学水平。    
  夏鲁惠:在地方高校的办学理念上,要树立现代职业教育理念,即在高等教育、成人教育、继续教育等所有类型的教育过程中渗透职业教育、技术教育与培训的理念,并使教育、培训、就业和社会福利等方面的工作融为一体,使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成为终身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人才培养目标的制定要遵循“发展需要驱动”规则,即根据社会经济发展需求设置专业,确定教学内容,并能根据市场的变化,及时设置新专业和调整教学内容。从强调我能做什么、我能培养出什么样的人才,转变为强调需要我做什么、需要我培养什么样的人才。这种“需要”来自社会、企事业单位,也来自个人。    
  以广东省为例。根据广东省社会经济发展对高等教育类型结构、布局结构、层次结构和学科专业结构的要求,今后几年,广东省将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教育,加快发展高职技工教育,大力培养中、高级职业技能人才,形成初、中、高技能型人才合理的比例结构。同时,根据广东省产业结构、经济布局和社会发展的需要,进行学科专业结构的优化,优先扶持、重点发展直接为信息产业服务的专业,如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电子科学与技术、电子信息与通信工程、生物工程与技术等;大力压缩传统学科规模,对于重复设置过多的专业实行撤并与改造;培育发展汽车、医药、造纸、环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