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过尘土飞扬的小路,记者来到北京市丰台区化皮店村的一处民工聚居地。一堆又一堆小山似的垃圾闯入眼帘,低矮的砖草棚散布其间……
“您找谁?”一名小女孩骑一辆旧童车过来,怯生生地问。
“小朋友,你上学了吗?”
“上了,在黄土岗小学读三年级。”迎着明媚的阳光,小女孩眼睛里透着善良和直率。
她叫申颖,11岁,去年随父母从河南老家来到这里,以捡拾废品为生。开始在七彩虹私立学校就读,后来由于学校拆迁,她就转到了丰台黄土岗小学。因申颖学习成绩好,又懂事,被同学选为小组长。
申颖领记者来到她家——一间黑黑的不足10平方米的简易板房。申颖说,自己更愿骑车在外面转转,她特别喜欢街上暖暖的阳光。就是这间小房子,还被偷过,值钱的东西都没了,一家人难受了好长时间。
靠卖垃圾置办起来的家,经不起半点风吹草动。小申颖明白这一点,她特别珍爱爸爸从旧货市场上买来的小自行车。和小伙伴骑车穿行在垃圾堆间,申颖脸上洋溢着满足和幸福。
“到城里的学校看过吗?”面对记者的提问, 申颖沉默了。午后的阳光下,偌大的垃圾场分外清冷。
申颖跟爸爸到过城里的学校。从长长的栅栏望进去,那整洁漂亮的操场,各种各样的设施,还有小朋友无拘无束的笑声,都深深印在她心里:“城里的阳光好灿烂……”
“我带你们看一下我的同学郭小茹吧,她最困难了。”从垃圾场出来,经过一条长长的街道,我们又转入另一处棚户区。
走进一个堆满垃圾的小院,郭小茹的妈妈关霞从低矮的简易房里出来迎接我们。40岁的关霞10年前和丈夫从安徽阜阳来到北京打工。丈夫在外面收垃圾,她在一家百货商店做保洁,一天不休息,每月能挣四五百元钱。除去220元房租和一家人的生活费,已经所剩无几。关霞说:“女儿和儿子的学费是家里最沉重的负担。但再苦再累,也不能让孩子再和我们一样……”
郭小茹躲在窄小的屋里不肯出来。关霞告诉我们,小茹在黄土岗小学上三年级,品学兼优,是班里的学习委员。去年小茹爷爷患了食道癌,本来就清贫的家更是雪上加霜,只好到学校申请退学了,小茹几乎是哭着去的……后来,学校给她免了每学期150元的书本费。
小茹有点苍白的脸上始终笼着一层忧郁。记者提出给她照张相。妈妈关霞非常认真,找出春节前花10块钱为小茹买的一件黄毛衣穿上,把小茹叫到院子里给她细细地梳头……
“小茹,长大了想干什么?”照相时,记者尽量避开现实的话题。
“想出国留学。”
“为什么要到国外上学?”
“因为,我的堂哥考上了合肥的一所大学。我要比他高,只有出国留学。”
关霞说:“小茹特别喜欢英语,她最大的愿望是能和城里的孩子一样,参加一个英语培训班。”
“你出国留学谁来供你呢?”记者还是不小心触到了这个最为现实的话题。
阳光下,小茹的嘴角紧紧地抿起,泪珠一颗颗滚了下来。天空湛蓝无垠,院子里寂静无声,小茹的妈妈茫然地看着流泪的女儿……
茫然、无助——从丰台区到石景山区,记者在采访中发现,许多外来农民工正是在这种情绪中艰苦地劳作着,为了生计,更为了他们的孩子。
在石景山鲁谷社区,来自重庆的向志高强烈地意识到了树立孩子的自信是多么重要。他努力工作,攒了一笔钱,准备将孩子从“民工子弟学校”转入北京的正规学校。他打听过四五个学校,高昂的学费一次次将他挡回。但他说:“孩子已经从民工子弟学校退学,我一定要让孩子真正融入城市……”
在鲁谷一处民办民工子弟学校,我们理解了向志高的决心。正是放学的时刻,老师领着一班班的孩子在校门口等家长。本来这是孩子们最兴奋的时候,是他们叽叽喳喳打打闹闹的时候。然而,在这里,孩子们出奇的安静,记者的长焦镜头中,是一张张茫然的脸……
“城里的阳光好灿烂……”此时此际,记者耳畔再次响起垃圾场里,小申颖那句让人难忘的话。(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