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德育天地家校一体专家在线

家长制造特例环境 孩子成长面临极端倾向

浏览次数:2742   发布时间:2006-03-29
  在说这个话题之前先分享一件事情。

  前些日子一位外地母亲来天津找我,样子非常痛苦。她和先生都有很好的教育背景和事业,希望能用先进的教育理念培养孩子。在孩子很小的时候他们就一致给孩子“赏识”:“你是最棒的!”“你这么优秀,肯定没有问题。”……他们还让孩子参加一些自信特训之类的课程。


  但进入小学六年级时,孩子却出现了一些问题,在学校非常孤独、痛苦。在他眼里,老师的教育观念是那么落后,根本不知道赏识学生,有时甚至打击学生的自尊心;同学是那么的无知,根本不懂得捍卫自己的权利,乐于被老师控制而失去自我……他对所处的环境充满了批判,结果也回收了被环境排斥的感觉。人际交往危机先是影响了他的情绪,进而还影响到学业。


  成长中的孩子需要赏识,尤其是在自我意识形成的过程中,他们一再地追问:“我是谁?在别人的眼里我是怎样的人?”此时外界的评价是一个很重要的参照,经常得到成年人赏识的孩子会自信,相反则会表现出退却和自卑。


  遗憾的是,我们的教育往往追求极致。就像我们大家都能理解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规范教育是必须的,于是出现了一批“棍棒之下出孝子”的执行者。不知道是谁说了一句“孩子的心是‘玻璃’做的”,于是我们纷纷行动起来,为了保护“玻璃”的完整人为地制造“赏识”这种特例的环境。


  独生子女拥有比较特殊的生活样态,在成长中容易形成“自我中心”倾向,因为无法获得与其他孩子的比较,所以他们缺乏成长的参照元素,会走向“自我肯定”或“自我否定”的极端。而无论哪种极端都会增加成长需要付出的代价。


  赏识教育没有错,关键是把握赏识的尺度。


  第一,赏识的标准要符合主流社会的价值标准,给孩子一个准确的价值判断体系。如果“十道题做对一道”都被“夸奖”的话,孩子就无法建立正确的荣辱观。成年人的赏识要让孩子感觉到真诚而不是牵强。


  有的家长人为地营造了一个赏识的虚幻环境,无疑阻碍了孩子的社会化进程。目前有一个“20、30依老族”,这些年轻人曾经生长在“赏识”的环境中,他们既没有正确地认识自己,也没有准确地把握社会,固执地认为自己是“最棒的”,必须要找到与自己相匹配的“最棒”的工作。如果无法找到,就赖在父母身边。这种严重的社会环境适应不良是盲目“赏识”的成长性“恶果”。


  第二,挖掘孩子身上的闪光点。比如孩子在学习上遇到困难,真的做十道错九道了,如果我们还在学习上赏识孩子,真实吗?孩子在这个时候往往会出现自我否定倾向,我们就应该帮助他发现其他方面的闪光点,比如发现孩子很善于做家务,我们就可以将做家务的优点放大。告诉孩子,做家务好说明他有很强的家庭责任感,分担父母的操劳;家务做得好说明他善于思考,并且有很强的执行力。现阶段学习成绩不好,只是没有将这个能力迁移到学习上而已。这样不但给孩子好的行为以鼓励和强化,而且能够帮助孩子克服在学习上的畏难情绪,树立信心。


  第三,培养孩子欣赏别人的意识和能力。许多在赏识的环境中成长的孩子长大后在人际交往中出现“清高、孤傲”的倾向,说明家长在教育的过程中忽略了孩子欣赏别人的意识和能力的培养,其实更重要的是让孩子把欣赏的目光投向周围的环境和人。家长要告诉孩子能够发现别人身上优点的人才是真正“自信”的人,才能真正做到客观看待自己,善待周围的人,才能赢得周围人的喜爱。
Copyrights © 2020 毛坦厂中学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