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守爱与责任的师者情怀
汪伟,男,1982年2月生,中共党员,六安市毛坦厂中学高三年级部副主任。
自担任毛坦厂中学教师十余年来,汪伟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扎根山区、教书育人,爱生如子、无私奉献。在三尺讲台上,始终以赤诚之心培育学生,以仁爱之心对待学生,用师者的爱心和责任,为山区教育注入时代精神,为大山孩子点燃梦想和希望。曾获“皖西最美教师”“安徽省优秀教师”等荣誉称号,汪伟是“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忠诚践行者,是新时代“四有”好老师的杰出代表。
一颗赤子心:自动请缨,陪伴留校学生过春节
远山如黛,细雨如烟。
1月24日,农历腊月二十三,是千家万户团圆过小年的日子,也是六安市高三年级正式放假的日子。
上午9点,位于大别山深处的小镇毛坦厂开始沸腾。街道上车辆络绎不绝,排列如龙。校门口家长们翘首以盼,人头攒动。虽然寒风阵阵,但校园内外洋溢着喜悦的情绪和回家的氛围。随着一串清脆的下课铃声,繁忙的一学期终于结束了!冲冲冲!难掩兴奋的师生们陆续奔出教室,涌向校门,开启了期盼已久的寒假模式。
然而,校园里还有104位因疫情影响而无法返乡过年留校学生,他们的假期怎么办?谁来陪伴?
“我来!我可以全陪,孩子交给我保证没有问题。”汪伟拍着胸脯说。学校党委书记、校长余存宝有点犹豫,他心里明白汪伟家里的情况:93岁的奶奶天天巴望着他回家,上初三的女儿需要爸爸的陪伴,终日忙碌的妻子盼着爱人团聚……但是,当他看到汪伟那坚毅的目光和坚定的语气,他有力地拍了拍汪伟的肩膀:“辛苦你了!把孩子们交给你,家长放心、学校放心、金安区放心!”
整个春节假期,汪伟全天候陪伴同学们,担任留校104位学生的临时班主任。
从那天开始,汪伟一刻都没有闲下来。从住宿安排到饮食搭配,从学习规划到文体活动,从疫情防控到心理健康,他带领学生们逐一根据学校要求具体落实。
每天一日三餐,汪伟早早地站在餐厅门口,等待着学生们前来就餐,嘘寒问暖,直到学生们全都吃上了热气腾腾的饭菜,自己才去用餐。同学们来自不同地区,他逐一询问学生们的口味需求,及时与食堂沟通,竭尽所能满足他们的愿望,吃上更美味可口的食物。陪伴自习及时为学生答疑解惑,带孩子们体育锻炼,让他们放松心情,增强体质。晚上七点,他带领同学们收看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让他们了解国情世情,开阔眼界,丰富假期生活。
教室内外卫生,他和值日生一起动手打扫。学生们的快递到了,他逐一记录好信息,骑着电动车顶风冒雪,一趟趟奔波在快递站和学校间。学生们的牙膏没了、本子用完了,他一样样去校外超市购买。晚上他和宿舍管理员穿梭于一间又一间寝室,直至所有的孩子们都已入睡,并向值班室里同样全天候坚守学校的校领导详细汇报后,他才拖着疲惫的身体回宿舍休息。
“起初我看着陆陆续续回家过年的同学,心里也自然是羡慕和难过。但因为汪老师及学校对我们无微不至的关怀,我反而成了被别人羡慕的对象。”学生张梓轩说。汪伟那开朗的性格和爽朗的笑声,让这些远离父母的孩子们感受到了亲人的温暖。渐渐地,孩子们喊“汪老师”都变成了“汪爸爸”。
1月31日,大年三十,汪伟和学校领导早早准备了丰盛的“年夜饭”,校长余存宝等校领导和汪伟一起与留校学生欢聚一堂,共享温馨年夜饭,共赏春节晚会,共迎新春佳节。
汪伟像一块压舱石,给孩子们带来“稳稳的幸福”,给家长们带来“妥妥的放心”。“一个学生遇到好老师是人生的幸运,汪老师是孩子人生路上一盏温暖的明灯。”学生林佳怡的母亲说。
春节期间,金安区委副书记、区长黄媛媛,区教育工委书记、教育局局长杨正远,驻守学校的副局长韦发元到校看望学生们,亲切慰问汪伟,对他的奉献担当和敬业精神给予充分肯定和高度评价。
“‘师者,人之模范也。’汪伟作为一名党员教师,以无私奉献践行共产党员‘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责任担当, 为学生点亮理想的灯,照亮前行的路,谱写了一曲新时期的园丁赞歌。”校长余存宝说。
一腔不渝志: 爱生如子,多次在学生手术单上签字
“作为一名老师,同时也是班主任,我的最大快乐和幸福就在于给孩子一双翅膀,让他们飞得更高。这双翅膀就是爱与责任。”汪伟说。
16年前,汪伟怀揣着甘为人梯的职业梦想,来到毛坦厂中学。毛坦厂群山环绕,是一方安心读书授业的“世外桃源”。看着学生们纯净如星星般的求知眼神,听着家长们的殷殷嘱托,汪伟在心中暗暗发誓:“绝不能辜负学校、家长和学生对我的信任,一定要充满激情,鼓足干劲,克服困难,勤奋工作,努力成为一名人民满意的好教师!”
在三尺讲台上,他既有严师的风范,又有慈母的情怀。
上班第四年,班里有个孩子叫陈涛,患有先天性脑梗塞。父母在外地打工,健康意识也相对淡薄,没有太在意他的疾病。一晚下自习后,陈涛突然犯病,浑身抽搐,口吐白沫,汪伟便一把将他背起,送至学校卫生院。学校卫生院见状也束手无策,转送至镇医院后,依然无法医治,最后送至霍山县人民医院。
医院专家迅速诊断,认为随时有生命危险,需立刻进行手术。汪伟迅速联系陈涛的父母,由于他们在浙江务工,至少要大半天后才能赶到医院。见到十七岁的孩子一直浑身抽搐、口吐白沫,望着他绝望而痛苦的眼神,汪伟抱着孩子说:“别怕别怕,有我在。”然而,父母不能及时赶到,手术又刻不容缓,需要有人在手术单上签字,汪伟毅然拿起笔,麻溜地签下了自己的名字。
那晚,手术进行了四个多小时。“那四个小时是我记忆中最漫长的时光,当凌晨近四点手术成功完成时,我终于松了一口气。”汪伟回忆说。术后的陈涛被送到重症监护室,汪伟就靠在监护室门口,坐在地上睡着了,睡了一夜。后来,陈涛终于考上了理想的大学。毕业时,他在办公室长跪不起,拉都拉不起来,叩谢师恩!
工作第六年,有位叫王龙的同学,父母离异后各自组建家庭,也都在外地务工。王龙跟着病弱的奶奶相依为命,有一天王龙说自己头晕,汪伟骑车带着他去了医院,院长要做相关检查。此时,王龙已站不起来,可他的父母却都来不了。“当时是半夜了,我一边抱着孩子一边流泪,孩子也流泪,我把他送到了市人民医院。”王龙被诊断出脑部肿瘤,手术费用是天文数字,望着躺在病床上的孩子,刚刚擦干的眼眶又湿润了,一向性格开朗的汪老师沉默了。他犹豫了一会,便给校长打了电话,校长表示尽全力救助孩子。第二天校团委号召全校师生捐款,瞬间筹集了10余万善款,最终让王龙同学拾回了一条命。
时光流逝,汪伟从初为人师的青涩稚拙,到现在的干练从容。“把学校当成自己的家,把学生视作自己的弟妹,凡是要求学生做到的,他一定自己先做到;凡是要求学生要做优秀的,他一定自己做得最优秀。”副校长刘洋说。
每天清晨,东方才微微泛白,他就一跃而起,简单梳洗之后匆匆赶往教室,站在门口迎接学生的到来;每天晚上下自习,他总是最后一个离开教室,然后来到寝室,陪伴督促学生洗漱完毕,才伴着星光回家。四季轮转,教学日新,每天他认认真真备课,扎扎实实上课,细细致致批改作业,不厌其烦地讲解,苦口婆心地教导。
十六年的默默守护,十六年的辛勤耕耘,使他习惯地享受了这份职业带来的酸甜苦辣。“教师绝不仅仅是饭碗,也不仅仅是职业,而是一种伟大的事业,是一种虔诚的信仰。”汪伟说。以德育人,爱生如子的汪伟,用十六年的教育实践,生动诠释了教育是一门“仁而爱人”的事业。
一片桃李芳: 唤醒心灵,托起大山学子腾飞翅膀
学校教育,一头挑起的是民族的希望与未来,一头挑起的是千家万户的幸福与期待。
有一年,临近毕业还有两个月左右的时间,汪伟组织班级举办18岁“成人礼”。那天,学生们整齐着装,意气风发穿过成人门,走进会场和家长老师一起庆祝。突然,灯熄灭了,漆黑一片,莫名的紧张蔓延开来,所有人都鸦雀无声。此时,一张张幻灯片点亮黑暗,第一张是雯雯在帮助同学辅导数学,第二张是小伟诗歌朗诵,第三张是陈峰在弹奏钢琴,第四张是刘东在辩论赛上……
一张张照片,一片片掌声,也一次次触碰孩子们的心灵。“从今天开始,我们站在18岁的起跑线上,我们应该抛弃幼稚保留纯真,抛弃任性保留理智,抛弃莽撞保留清醒,抛弃幻想保留实干。未来我们要对自己负责,对家庭负责,对社会负责,对国家负责。”汪伟说。此时此刻,50多个18岁的孩子都站起来,他们大声宣誓:从今天起肩负起成年责任。
教育即唤醒心灵,拥有终身难忘的体验,让学生获得精神成长。“思想政治老师要把有意义的课讲的有意思,是有信仰的人在讲信仰。”汪伟常说。利用教学之外的时间,他埋头苦读教育经典著作和教育类报刊,认真学习最新的教育教学理论,用心揣摩名师课堂的教学实录、教学案例,反思改进教学方法,积极探索教育教学新模式,不断丰富课堂教学智慧,提升教书育人本领。
什么样的教育才是最好的教育?在他看来,教育首先是精神的感知,其次才是知识的获知。“让学生终生难以忘怀的教育才是最好的教育,应该让学生去感悟、去体验,希望我留给学生的这种影响是终身难忘而久远的。” 汪伟说。
为了孩子们成长成才,汪伟使尽了浑身解数。在日常教学中,汪伟把课堂还给学生,在教给学生书本知识的同时,更重视对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通过唤醒、激励、鼓舞,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此外,他还积极实施“赏识教育”,为不同水平的学生制定不同的学习目标,让每位同学能获得学习的成就感,因材施教提高学习积极性,努力不让一个学生掉队。
毛坦厂中学的后山上长满了竿竿翠竹,汪伟如同屹立的翠竹一般坚韧,向着阳光生长,向着高处攀登,经霜雪而不凋,历四时而常茂,为千万学子洒下一路清凉,指引他们“虚心”向上、生生不息。
一腔赤诚献教育,万千桃李尽芬芳。汪伟用爱心与奉献,用全心全意的投入和付出,用默默无闻的执着与坚守去影响、引导、教育学生。他和同事们一起扎根山区,苦干实干,辛勤耕耘,默默奉献,挥洒着智慧和汗水,以高尚师德托起大山学子腾飞的翅膀,一批批农家子弟跳出农门、圆梦大学,创造了山区教育的一个个奇迹。
作者:《安徽日报》张岳